好老师,经常会听到同事、家长作此评价,也许是我的确得到了一些肯定,但更多的这是一种恭维、礼貌吧。做一个好老师谈何容易呢?谁又敢说自己是位好老师呢?
做一个老师,更多时候其实是希望得到一句大家真心的、交口称赞的“好老师”的,这个口头上的奖励,真是比一个证书、一个荣誉来得更不易。
我们都在努力地做一个“好老师”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今天,有幸读到了心理咨询师马志国老师的《好老师读心术》一书,这本书的案例是鲜活的,仿佛一个个就是我们班里的孩子。
拿到这本书,读到前两个例子,立马让我眼前一亮。我常常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来激励孩子们,好像学习就两个结果,要么进步,要么退步,所以你必须使出全部力气使劲往前划,否则就会被落下,或者是被超越。
在心理案例“我的希望在哪里”、“不再把自己打败”中,在马志国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恍然大悟,原来,逆水行舟,没有前进也没有后退,正说明划船人在不断努力,船虽然没有前进,但正是由于划船用的力起了作用,船才没有倒退。当学生成绩屡次停滞不前的时候,他本身就已经在一个很有压力的状态下,或者在一个“失败感”的氛围中,再给孩子一个暗示,你没有进步就代表退步,就很可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压力不仅仅是动力,这个时候应该告诉孩子正是你的努力起了效果,船才没有后退,这难道不是成功吗?更重要的是,当你看到自己的成功时,你的学习状态会更好,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成绩也会更好。
为什么对这个案例印象这么深刻呢,因为我的班里刚刚出现了这样一个例子,班里一个高高帅帅的男生,在我看来就是个眼光大男孩,但在初一年级第一次月考结束出成绩的第一天就来找我,“老师我想转班”。很突然,因为我是第一次得知这个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之前没有一点风声。我先不动声色,“为什么”,“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他给出了我一些理由,在这里就不向大家赘述了,因为这个孩子肯定说的不是心里话。我问他“你在小学的时候在班里什么成绩”,他说“好的话前10名,不太好就10名以后”。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这次的月考,是孩子们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而这个男孩考到了班级的第38名,年级第80名,对他来说这个名次应该是他最差的一次,而他绝对是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心理受挫了。我先稳住他,“你给老师一些时间,也给你自己一些时间,我们都来想一想,老师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肯定也不想从班里丢掉你这个人才,所以我们都试着为对方考虑一下,你明天再来找我告诉你的想法好吗?”
第二天我着实跟这个学生做了很多工作,当时还没有读到马志国老师的《好老师读心术》,如果读到了,我想我的思想工作肯定会更顺利一些。第二天,我跟这个孩子谈了很多,最后到了一种油盐不进的感觉,我觉着我说的这些话仿佛都打在了棉花上,很无力。这个孩子感觉就是任你怎么说,反正我就是打定了主意要转班。我只好又使出了拖字诀,另想解决办法,没想到这个孩子等不及,把他的妈妈打电话叫到了学校。整个下午的时间连教室也不进了,情况可以说是糟糕到了极点。
其实读了《好老师读心术》就知道,困扰这个男生的是出了偏差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叫做“偏执型期望”。就学生的学习来说,“必须”拿个好成绩,这样的思维强化了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效率当然不高;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效率也不高;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效率最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破除学生的偏执性期望,引导学生学会将“我必须成功”转变为“我希望成功”或“我争取成功”。不要被自己打倒。
最后这个解决办法也出乎意料的简单,在我和孩子妈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只好与孩子进项妥协式的商量,在班里再试一个月到试一周再到试三天,孩子终于松口了。但是要求当天晚上请假,回家休息一晚。在孩子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我同意了。第二天一早,这个男孩子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了教室,“老师,我不转班了,我要好好学习”。我松了一口气,这个孩子还是具有自我心理调整能力的,我告诉他,“一个月后就是期中考试了,我希望你把握当下,给自己订下小目标,能够在期中考试中证明自己。”可喜的是,这个学生在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中,成绩有了小幅度提高,第一个小目标达成了。
针对这个男孩的情况,班里应该还有好多孩子都有相同的困扰,这个男孩爆发了出来,而其他孩子是我需要去警醒的。其实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备受宠爱,过得顺风顺水。过去在小学可能在班级甚至是在学校都名列前茅,现在换了环境,竞争群体不同了,一下子落后了还真接受不了。想要转班,实质上就是逃避,带着这种逃避和失败感即使换到一个新的环境,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好的效果?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糟糕。
想起一则寓言:一把沉重的铁索,一根铁棒连撬带砸也打不开,但是一片小小的钥匙,放进锁里轻轻一转,锁开了。什么原因呢?小钥匙说:“我能深入它的内心”。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把深入学生内心的钥匙,读懂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