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课后服务美育研究

时间:2024-09-20 22:17:39
课后服务美育研究(全文共7851字)

1.选题依据:

第一、课题的提出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做出了重要决策部署,旨在治理教育生态,强调教育公益属性,减轻家长过重的经济和精力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意见》公布后,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热烈的响应。“双减”工作是党中央从“两个大计”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

教基一厅〔2017〕2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厅函〔2021〕23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确保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了《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规定课后服务时间主要在上学日放学后进行,一般每天不少于2小时。具体服务时间由各地结合实际弹性确定,结束时间一般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第二、课题背景

课后服务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美国、英国、加拿大、西欧主要发达国家等将之纳入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范畴。与之相对的,我国在课后服务方面与中小学补课纠缠不清,导致了从管理层到社会各界,对课后服务的社会属性的认知,有一定的偏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明确要求“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课后服务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指导意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后服务的法律的空白和盲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美育这样一个目标的界定,也是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美育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美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的地位。一个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其实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它是主渠道。如何发挥好美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素质方面的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味着学校的美育工作进入到我们整个教育系统里面的非常重要的方面。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双职工家庭的出现导致了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现状。这一现状给家庭、社会、孩子本身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和教育空白,在这种情况下,“课后托管”应运而生。在我国,“课后托管”的主力军是社会上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课外辅导机构,这些辅导机构的盈利性、不规范性、非专业性,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为解决学生放学后无法获得安全、优质、高效教育的难题,“课后服务”迅速成为了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课后服务”这一重要民生工程的投入,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力量,多途径、多模式、高质量地充实放学后的教育空白时间。本课题通过对小学课后服务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为我国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研究案例。本研究从学校一年多来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现状入手,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参与情况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可以发现学校着眼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在课后服务中积极开展美育课程取得了诸多成效。调查中暴露出目前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从制度层面、学校工作、教师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议,形成一套以“完善政策与制度环境”为基础、以“努力提高学校课后服务中美育工作水平”为要求、以“基于美育提升的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保障的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优化策略。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城市进入高速化城市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引起了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双职工家庭结构方向变迁。再加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举措的落实,政府部门为规范学校滥收费现象和响应社会对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呼吁,停止了以往的有偿校内托管服务,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规定,小学生除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因素影响外,在校活动时间不应超过6 小时,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小学生放学时间提前至下午四点半。但现阶段我国子女单独居住的小型化家庭结构居多,且双职工家庭比例居高,父母双方由于工作时间原因,无法在正常放学时间接送孩子。并且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善,不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很多家长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回家,不得不将孩子委托给校外托管班照顾,但同时家长们又存有卫生、安全、师资、经济等方面的困扰,一时之间小学生放学接送难问题成为新一代父母的心病,为许多家庭带来了烦恼。随着学生课后托管这一教育、民生双重性质问题日益凸显,学生的照顾和教育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关注和社会公众对“托管”问题的热议,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课后托管教育问题。

2.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中小学管理者、学校教职员工、中小学生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开展美育课程研究,并把美育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难点:

通过美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孩子创造力,激发学生欣赏美观察美,提升审美水平。

主要内容:

第一、课题关键词界定

(1)学生托管

托管,由英文单词collocation 音译得来,在百科大词典中是释义为事物间存在存放或移动的相互关系。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托管”有两种含义,一是被解释为联合国委托一个或几个成员国监管殖民领地;其二是委托管理。托管一词最早用于经济学领域,指经济关系中的信托关系,在 20 世纪才被引入教育领域内,出现学生托管一词。顾名思义,“托”即委托、寄放,“管”为看护、管理,学生托管即指学生家长将孩子委托给第三人或第三方机构代为看护照顾。

在发达国家,学生托管工作开展时间较早,且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托管体系。他们对学生托管的叫法有很多,美国将其称之为“学龄儿童看护”,英国将其认为是“校外看护”,法国称之为“课外接待”等等,但无论被称为什么,各个国家对其概念的界定都存在共同点,都涉及到人员、场地、目的 ……此处隐藏2613个字……我国服务服务与美国服务服务进行对比,提出完善相关课后校内服务服务的制度建设是推进小学生四点半校内服务服务工作的最佳选择,制定相关准入制度、监督制度更有利于服务工作的开展。

(6)课后美育课程模式中内容、形式等要素分析研究

美育的功能,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审美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的素养,但这项课程在校内服务模式要素分析上仅少量文献提及,汇总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对校内服务模式要素分析上不同学者在概括范围上略有差异。部分学者在对小学生课后美育课程模式进行构建时主要考虑了服务主体的职责划分,对服务内容的选择、师资的配备、设施的购买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这一方面需要各个学科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就进一步凸显了美育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我国的校内服务模式构建要从政策制度建立、运行机制设计、服务人员安排等方面考虑。

总体来看,小学生课后美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要素包括运行模式、内容设置、形式安排、服务时间、人员安排、监管机制等方面。比如说我们现在艺术院校的招生,都需要有很强的艺术专长,才能考到艺术院校。而在我们的义务教育包括高中教育体系里面,我们的音乐课、美术课或者综合艺术课,如果学生只是上这些课的话,他是没有办法去考艺术院校的,这其实就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关于教学改革,我们也逐渐形成了要让学生在艺术课上能够去增强艺术体验,这个体验也就是要欣赏、观赏,去欣赏美、观赏美,能够产生美的体验和共鸣。同时,要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基本的艺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专项的艺术特长。这是美育教学改革跟体育教学改革要教会健康知识、教会基本运动技能、教会专项运动技能相对应的,也是非常相似的一个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就是,我们中小学的音乐、美术或者综合艺术课程,要真正让学生能够体验美,能够认识美,要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够去展示美,基本的艺术特长和专项的艺术特长,同时未来又能够创造美。所以,这是我们教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这在2020年中办、国办的文件里面也作出了非常清晰的界定。明确界定这一点,就是我们美育教学改革巨大的进步。 这些在课后服务中完全可以实现。

自小学生校内服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其运行模式上,我国一直实行政府独立财政购买方式。吴开俊在文中提到以政府购买方式的小学生校内服务服务是一种新模式,在各省市正处于探索阶段。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出资对服务学校、服务值班人员等方面进行资金投入,保证服务学校工作顺利实施。服务时间的安排视各个省市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服务学生的放学时间基本都延长了1~2 个小时。就服务内容形式安排方面,各省市并不统一。北京组织学校开展兴趣班,浙江组织社区入校园,但多数省市课后校内服务内容仅为上自习,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对此,国家也曾发布《意见》一文对服务服务工作进行指导。但实际情况中,大部分省市受条件限制,服务内容形式依然单一化。杨玉龙认为要避免服务变补课,服务学校要放正心态,合理安排服务内容,选择服务形式。徐建星学者认为校内服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启示性和实践性。在人员安排上,相关文献都提出在充分调动校内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引入具有相关资质的师资力量参与到校内服务服务工作中,一方面缓解校内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校外教育资源。监管机制层面,邹燕舞通过借鉴法国儿童课后服务服务工作经验,认为我国政府应着重加强对课后校内服务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并完善校内外监管机制,保证课后校内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从而推动我国课后服务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主要目标:

研究目标:探索以满足学生智慧和创造力发展需要为目标的课后服务“美育”课程模式。使得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合适延伸,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素质的提升。课后服务是一种必要的、有益的教育形式,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与延伸,特别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将课后服务与美育结合,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对于小学课后服务与美育课程结合模式的研究,无疑是更具现实的积极意义。

重难点:

(1)课后服务与补文化课的认知,取决于教师、家长观念的转变,因此是研究课后服务美育课程模式的关键;

(2)教师先期研究投入的时间、精力、工作量与正常文化科目教学的矛盾冲突的解决;

(3)现阶段学校美育技术支持相对薄弱。

(4)课后服务的美育课程的相关方面的关系协调。

实际目的及意义:

小学生四点半校内课后服务问题是我国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阶段下产生的特定阶段产物,该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政府教育职能的完善。如何改善校内服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校内服务工作质量,满足服务家庭多样化需求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总结当前校内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服务内容和形式设置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欠缺、相关制度不健全等,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并在结合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集体教育理论、协同理论等相关学术理论基础上,提出小学生课后校内服务工作的改进建议,并在下一步计划付诸实施。小学生四点半课后校内服务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家庭的稳定性,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有关小学生四点半课后校内服务的研究成果系统性不足,并且政府开展的小学生四点半课后校内服务工作正处于试行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解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一方面在小学生四点半校内服务学术研究成果较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当前小学阶段四点半课后校内服务活动的研究理论成果,为成果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小学生四点半课后校内服务工作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总结并分析四点半校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改善建议,力求为解决现阶段产生的课后校内服务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后校内服务工作质量提供理论借鉴。

“十三五”期间,艺术课程的开课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艺术教育的资源,做到了全覆盖,而且艺术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一两项艺术特长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逐渐普及起来。所以,这是在整个教学改革方面,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重要的进展。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讲,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在“十三五”期间,由59.9万,增加到74.8万,这个增长的数量和幅度超过了体育教师。所以应该说“十三五”期间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在美育器材保障方面,目前小学的艺术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95%,初中达到了96.12%,高中达到了93.26%,这个比例也超过了体育的达标率。所以,美育在“十三五”期间的进展可以说比体育还要迅猛。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高中的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美育已经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跟体育是一样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个省开始美育中考改革试点。目前的情况来看,分值一般是在10到30分之间。关于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方面,可以说也在不断取得一些新的进展。推进美育需要各个部委、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艺术家们跟我们学校结对子,在课后服务中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教育。

《课后服务美育研究(全文共785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