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的逐步发展健全、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课程性质
《悦读辅导》是以建构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为目标的活动型、探究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指向,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绘本、文章、书籍等为载体,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儿童在悦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身心健康有意义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和表现。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性悦读活动、游戏。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悦读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课程背景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特色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深化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在总结前阶段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形成了《悦读辅导》校本教材,并制定本纲要。
2.解决学生素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根据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3岁前是自我意识的产生期,3岁~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期,青春期到成人则是自我意识的成熟期。由此可见,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调查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自我评价不客观,缺乏自信心,自尊心过强,发展目标不明确,做事没有计划,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现象。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我们在使用《求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以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价值取向,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悦读辅导》校本课程,力求通过悦读培养一种习惯,改变一种心境,继续促进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
3.学校“阳光教育”行动研究的需要
阳光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它关注人的问题和问题的人,更关注人积极、向善的方面,发挥人的特长,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个性化发展。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事物、看待世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与生活。阳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健康乐观”的阳光学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文明的言行和积极乐观、活泼向上的心态。《悦读辅导》从快乐生活的角度,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本本经典的书籍撞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阅读中升华快乐,进而开创自己更加积极快乐的人生。
三、课程结构
本课程教材编写围绕 “建构积极健康的自我”进行编排,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愉快地接受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勇敢地战胜自己,努力地完善自己。每个年级段突出一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活动设计都围绕“悦”的意蕴展开,编排相应的悦读辅导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快乐是一种心境,一种积极的心态,本课程从快乐的角度进行策划,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本本经典的书籍撞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在经典阅读中体验快乐,在阅读中升华快乐,进而开创自己更加积极快乐的人生。
二、分目标
(一)认识自我
1.认识自己的容貌,发现、看中自己的优点;
2.学会接纳自己,珍惜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3.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动机;
4.产生自我认同,加强积极的自我概念。
(二)管理情绪
1.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烦恼,了解别人也会有不同的烦恼;
2.鼓起勇气面对自己害怕的事,学会告诉自己不害怕的内在语言;
3.学习找回自己的快乐和帮身边的人找回快乐;
4.懂得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
(三)学会交往
1.培养对感觉的察觉及表达,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受
2.学会辨认情绪,学习获得“尊重”的方法
3.学习澄清与朋友间的误会,懂得换位思考,加强体会彼此的心情
4.感悟、学习表达爱心的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课时安排
教学时间相对灵活,一方面每周安排二课时用于本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四)方法选择
1.自读,在自读自悟中走出心理困惑。
2.导读,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走进文本。父母适时的以书中的事件、人物经历,自然而然地开导孩子。老师则针对这一时期孩子们的心理困惑布置一个阅读内容,开展一个话题讨论,让孩子们更快地走出成长阶段的困惑,达到身心健康。
3.互读,针对某一个小团体内的心理困惑组织小组进行互读交流,在小组自我交流中释放内心困惑。
4.演读,演读分为角色替换读和剧情表演读。角色替换读即要求把文章中的主人公替换成阅读者本人,引导其设身处地的体验某种情感以排解自己内心的困惑;剧情表演读,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读文本,让当事人在类似的事件中再次体验心理变化,找到排解心理问题的方式。
二、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主要依据。
(二)教材编写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都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2.现实性原则。
本课程的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阅读内容。
3.综合性原则。
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综合性原则。内容要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注意各学习领域内容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整合。
4.活动性原则。
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要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部分课程评价
(一)评价特点
1.过程化
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2.自我评价为主
本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书面与口头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等。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
3.开放性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发表意见和评论。
4.重视质性评价
本课程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儿童在认识自我、管理情绪、学会交往三个方面的的个性化表现。
(二)评价方法
确立“自评—访评—点评—测评”四维一体的评价体系
1.通过写读后感或自我心情描述的方式,评价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2.根据家长、老师和身边其他同学的反映,掌握了解研究对象心理转化情况。
3.辅导老师实时观察与跟踪个别重点学生,做好记录及评价。
4.配合心理咨询室运用一系列心理量表和心理测试题,分阶段地对应用悦读辅导进行心理干预后 的学生进行心理检测,研究干预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