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来,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统整校内外各种有利因素,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态度开展课改实验工作,使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从实验准备阶段到现在,学校紧紧抓住新课程通识培训、社会宣传、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性教师和学生评价这些重点工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全校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我校课改实验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实验的主要做法
一抓培训。
有言道:新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因此,师资培训是课改工作的基础,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新课程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研工作也与时俱进,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改培训学习,促进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从2002年起,学校选派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5人次;省新课程学科教材培训24人次;市骨干教师培训6人次;参加人教版实验教材培训63人次;区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性学生评价、课题研究培训等153人次;校本培训共21小时,参加教师510人次;区教研活动12次。通过各级各类全方位的培训,有力促进了全体老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抓教研。
实验一开始,我们就建立了学校教学研究制度。一是每周周四下午为“新课程研讨日”,并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二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每月做一次教后记,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每周提供一个问题。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优质课观摩、座谈会、外出学习汇报、课例评析、典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阶段性总结等,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课和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三抓校本课程开发。
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资源,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动力,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原则,尽可能体现本地、本校特色,在开发设计上从宏观着眼——时刻不忘课改新理念;在课程内容上从身边着手——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养成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心理教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学校经过“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上课”的循环实践,已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们还将依据课程标准,继续修订教材、改进教材教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增加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删除那些过于专业、繁难、乏味的内容。
四抓评价改革。
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实验工作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我校制订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学生评价方案。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将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试题的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笔试与口试并行;动脑与动手结合。
二、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两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喜人的局面,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体现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生活的理念、生命的理念、发展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也充分体现出来,我校现已成为课改的窗口学校,成功地承办了娄星区“新课程、新理念”优质课竞赛活动;组织接待了冷江蛇口区一行60人来我校考察交流,有多位课改老师上了课,并且受到了好评;两位教师被邀请到涟源实验区传送经验和做课,四位老师参加了市“新课程优质课”展示活动,各献课一堂;三位实验老师送优质实验课下乡;学校每期还组织一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另外还有其中上百篇课改论文获区级以上奖励,十几位课改教师参加区级以上教学比武活动获奖,其中罗巧玲老师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新课程、新理念”中小学美术教学竞赛观摩活动,获一等奖。
具体体现在:
1、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两年的实验,我们都认识到: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在对新教材全新的认识过程中也已确定了全新的教育观念:一是全新的教师职业观,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二是全新的教师教育主体观,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了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三是全新的教师师生关系观,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了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四是全新的教师教学观,从“为教而教”转变成了“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了不需要教”;五是全新的教师成才观和发展观,即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带来了新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自开展实验以来,我校明确提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口号是: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教室的空间还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新的可能还给学生;把张扬个性的自然性还给学生。为此,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一项措施是“五转变,四带进”。“五转变”:教师强制性管理为主转变为和谐民主平等的管理为主;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师问生答为主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问交流为主;“一刀切”作业、书面作业为主转变为分层作业、实践作业为主;教师演示为主转变为学生操作为主。“四带进”是指教师把尊重带进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创造。另一项措施是“五让、四多”,倡导教师为学生创设“发现——探究”的学习氛围,主要是指: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给学生多一点超前的体验;给学生多一点自学时间;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给学生多一点提问的机会,同时要求教师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从而建立起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我们又提出了“三鼓励,三允许”的三开放性教学策略,即鼓励学生勇于和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向老师提意见,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讲授变成了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如数学课让学生自绘几何图形,认识多边形,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课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建构一种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新体系;音乐课一改过去以讲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美术课改变了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重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把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联系起来,突出了美术课的人文性。
3、引发了新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也只有真正改革了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才能更为主动、轻松、活跃、有效。
自开展实验以来,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小组合作等方法的调动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帮助自己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恢复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学习兴趣高涨、主动参与。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真正做到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真正走进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了搜集数据穿梭于社区、商场之中。下雪了,学生来到操场,看雪、玩雪、画雪,学习了“克、吨”的认识,学生来到菜市场,看一看,称一称,侃一侃。这样,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学习古诗《山行》时,学生可以上台查找资料,可以合作讨论,可以吟诵,可以挥毫,可以绘画,可以表演……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令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带来了极高的学习效率。如今,在课堂上,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案;一份调查作业,可以有几十种形式和内容,这说明学习已经充分体现出个性化。
4、推进了新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改工作一开始,学校就着手尝试改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改革考试制度。制定了《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案》,调动实验教师参与评价表格的设计,共设计出各学科评价表7份,突出了本校的评价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评价内容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在评价记载上,学生的成长记录分两项记载,一为学生评比栏,一为学科学习过程评价表。期末评价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记录以A、B、C三个等级呈现。在考试改革上,以新课标为指导,各学科均增加了口试和实践操作部分;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则用定性评语的形式。新课程也推动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逐步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两年来,我校课改工作也存在很多困难与不足,今后要在转变管理职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完成各项教育指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校本建设,发挥学校主体性,使学校尽快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等方面下功夫。我们将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去突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