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提出,要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群众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夜间消费带动的不仅仅是购物,更多的还有餐饮、电影、文创、演出、旅游、娱乐、学习、休闲、养生等各个方面,夜间消费已逐渐成为各地拉动内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更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当前,广饶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外来人口占比逐步加大, 旅游接待规模逐年提升,夜间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潜力。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县夜间经济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足,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有:
一、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我县尚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引导、促进和规范夜间经济的发展,既无明确的牵头单位,也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各部门对发展夜间经济的认识不统一,责任不明确,协调配合不够,未实现多部门、多行业联动。群众对夜间消费知晓率、接受程度、参与性、选择性普遍不高。
二、规划缺失,集聚程度不高。我县夜间经济发展无顶层设计支撑,无发展规划指导,发展方向不明,定位不准确。现有夜间经济模块相对单一且缺乏集中地标,夜间经济区域均呈点状分散分布,彼此距离较远,无法给予群众便捷、舒适、全方位的体验。
三、小弱分散,业态融合不全。我县现有的夜间经济业态多以大排档、商场周边、餐饮一条街等为主,本地民俗文化挖掘不多,文旅融合度不高,群众参与和消费的选择性较小、互动性差,无法形成品牌辐射带动效应。孙武湖旅游景区及周边旅游链条延伸不够,没有真正让游客在广饶“留下来”、在夜间“走出来”。
四、配套薄弱,发展条件不足。全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文化空间等基础配套薄弱,无法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城区公交线路,大多数在21:00后停止运营,夜间出行不便。多数商场、店铺21:00左右停止营业,24小时营业店、夜间消费氛围不浓。发展夜间经济带来的噪音、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还需要完善的配套管理予以规范。
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突出组织领导,着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解放思想,出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举措,释放积极信号,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参与夜间经济发展。要明确机构,由一名县领导具体分管,确定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大扶持,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夜间经济发展,对发展夜间经济的市场主体在税费方面给予减免。
二、突出统筹规划,聚力打造夜间经济品牌。一要做好“统”的文章。要通过走出去,学进来的方式,找准对标学习夜间经济发展成熟的地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建议规划先行,从顶层设计入手,统一定位,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佳乐步行街、宇通商业街区、银座商圈、商业街、各美食街的联合融合,打造具有广饶特色的夜间经济圈。二要做好“融”的文章。积极推动文化、购物、康养、商贸、餐饮、娱乐融合共生,重点打造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夜间休闲消费项目和产品,提升外来人口旅游体验,激发消费潜能,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走出来”,打破游客在我县仅观光不停留的瓶颈。三要做好“引”的文章。大力引进优质城市夜间文化、旅游、夜市等项目,让广饶群众能够真正走出来,参与进来。加大与外地旅游公司、中介的对接合作,利用广饶孙子文化、红色旅游等品牌影响力,吸引等多的游客来到广饶,促进我县夜间经济的规模发展。
三、突出服务管理,合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强化服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既能引进来,也能“安”下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夜间经济经营主体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鼓励重点街区适当延长营业时间,积极扶持24小时经营的商业主体。全方位推介夜间消费品牌,策划举行“夜”主题活动,搞活夜间经济。要建立管理机制,加强治安、交通、城管、食品安全、卫生秩序管理,营造文明健康、平安和谐的夜间消费环境。引导经营主体加强行业自律自治,自觉在业态规范、食品卫生、市容环境、安全管理、公平竞争、服务优化等方面强化自我管理。
四、突出基础配套,全力培育夜间经济发展条件。要让城市靓起来。持续提高我县亮化、净化、绿化、美化水平。要让配套好起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延长夜间运营时间,保障夜间运行班次。加强夜间经济街区范围内及周边停车位管理、出台夜间临时停车等具体措施。
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夜间经济一定会照亮城市美丽的夜空,逐步成为新时代广饶的一张新的闪亮名片!
发展夜间经济调研报告2发展“夜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高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省政府召开会议对全省“夜经济”发展作出专门部署,我市也将“夜经济”作为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的工作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切实推进我市“夜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市商务局积极谋划、精心组织,并按市政府领导意见,对全市“夜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和实地走访,学习考察南京、杭州等国内“夜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市“夜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形成报告如下。
一、国内先进地区发展“夜经济”的做法和经验
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夜经济”市场规模2018年达到228592.2亿元,随着各地政府对“夜经济”扶持力度加大、夜间消费场所的服务市场增加等,“夜经济”发展规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将在2020年突破30万亿元。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济南、天津、南京、青岛等多地纷纷出台系列措施推进“夜经济”发展。
(一)各地发展“夜经济”的主要做法
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夜之金陵”品牌的实施方案》,分别从夜购金陵、夜食金陵、夜宿金陵、夜游金陵、夜娱金陵、夜读金陵、夜健金陵等7个方面打造“夜之金陵”品牌,提出了“着力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 开展形式多样的夜间消费促进活动”、“ 培育夜间旅游演艺主体”等11项具体措施。重点引导夜间经济向7类区域集中,分别是:商业中心区、旅游景区、人员密集区域、城市休闲功能区、有消费传统的背街小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文体娱乐功能区。此外,南京市梳理出27个夜间经济试点区域,其中,既有长江路及1912街区、夫子庙—老门东片区、湖南路—山西路片区等基础较好、已经有一定名气的区域,也有新街口—太平南路片区、下关滨江区域等需要大力培育的区域。在这些试点区域里鼓励发展老字号、品牌餐饮、风味小吃、时尚酒吧、精品购物等业态开展夜间经济主题活动和品牌创建。为了让工作落到实处,南京市引入考核机制,要求各区政府加强对夜间经济试点区域、认定的夜间经济街区属地街道办事处或园区管委会的工作考核。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公共交通方面 ……此处隐藏3520个字……,游人如织。啤酒节也拉动了吉林市的投资、就业和税收,由于啤酒节需求扩大,华润集团在吉林市投资新建了雪花啤酒厂,啤酒大棚的摊位一位难求。
(三)我市“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夜间消费均已占到全天消费的50%左右,而且还在逐步上升。从整体发展水平与阶段来看,我市“夜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制约因素主要有:
1、受季节、观念和消费习惯影响,市民夜间消费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我市冬季夜晚寒冷,市民普遍不愿意在冬季夜晚外出消费。只在春节、元宵节、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节假日,市民的夜间消费热情才得以提振。我市也难以模仿南方城市一年四季持续利用某一旅游资源,例如,上海外滩黄浦江夜游、广州珠江夜游等旅游项目。其次,市民对夜间文娱活动积极性不高,年龄偏大的市民在消费观念上还存在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象。导致了夜间文化娱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缓慢,缺乏强劲的内在动力。第三,消费习惯制约“夜经济”繁荣发展。工作压力大、收入水平低和生活支出高等因素确实制约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夜间消费行为,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市的“夜经济”发展与一线城市相比仍相对滞后。市民尚未形成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那样固定的夜间消费习惯,应该说既有缺乏夜生活习惯的主观原因,更重要的是缺乏吸引市民夜生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
2.缺乏长远规划,未形成成熟、健全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夜经济”发展若完全依靠市场自由发展,难免出现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如不合理引导,我市“夜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集中发展的样貌。例如,今天的北京三里屯酒吧街之所以成为北京夜生活最“繁华”的娱乐街之一,是与其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多部门分工协作分不开的。早期的三里屯夜晚经营活动单一,周边环境缺乏特色,提高其品质的条件有限,逊色于后海、工体这样一些以环境取胜或者以配套服务取胜的场所。考虑到三里屯紧邻各国使领馆,适于发展酒吧经济,北京市政府联合多部门对三里屯地区的街道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改造工作。在其西侧增加近5.2万平方米的新酒吧活动区域,在周边发展旅馆、商场、餐饮、居住等功能,增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改造,如今的三里屯酒吧街已成为集商业休闲、商务办公、居住教育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区域,成为中国城市“夜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3.业态模式单一,夜游项目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国内“夜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都会推出风格各异的旅游活动项目来吸引游人,如南京夜游秦淮河在游船内设立各项不同的娱乐节目供游人欣赏,杭州《印象•西湖》的大型演艺节目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虽然我市是个旅游资源富集的城市,旅游产品涵盖面广。但是,我市夜间旅游产品却较为匮乏,很多场所基本都不通宵营业,一些景点一到傍晚便关门歇业,游人无法入内。多数外来游客在夜晚面临无景可游的尴尬。大部分工薪族晚间主要活动是打麻将、唱歌或在家看电视等。概括起来说,我市夜间旅游项目存在着特色不足,娱乐项目相对较少等问题。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夜间旅游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夜间旅游项目缺乏“高光点”,文化娱乐同餐饮、购物等其他物质消费载体的融合度比较低。
三、加快发展我市“夜经济”的对策建议
发展“夜经济”,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产业链条,商贸企业延时营业、打折促销是发展夜经济的应有之义,同时,开拓“夜空间”、打造“夜文化”,提高夜经济发展的质量,避免简单粗暴、同质低端的发展陷阱,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夜经济发展新模式,也是我市发展夜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发展“夜经济”工作中通常朝三个方向努力:一是集约化,把一些相同的、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放在一起,便于人们统一消费。二是品牌化,打造夜经济龙头品牌。包括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演出和大型文艺活动。三是差异化,提供不同消费场所、不同消费品位去处,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基于以上三点,结合我市“夜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以冰雪、温泉为特色,打造冬季夜经济发展新亮点
东北冬季漫长,发展夜经济应该扬长避短。冰雪产业是我省优势产业,将其与夜经济发展相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能够充分发挥带动优势,形成与南方夜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特色鲜明的“北方夜经济”。建议充分利用我省冰雪资源,紧密结合日前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以2020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夜场滑雪、夜赏冰灯、夜泡温泉等活动,带动滑雪场、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行业发展。
(二)以夜市、餐饮为品牌,激发夏季夜经济发展新活力
学习借鉴南方先进经验,对夏季夜间消费街区进行合理化引导和规划,鼓励夏季发展“夜市经济”,通过组织啤酒节、美食节、消夏节等适合夏季夜间开展的活动,为居民提供夜间休闲娱乐餐饮场所;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开展阶段性延时营业,推动开展夜间促销、节庆、展示等系列活动,加大夜间打折促销力度。提升传统吉菜,打造“地方特色小吃”品牌,以我市珲春街夜市、厦门街餐饮为例,打造夜间美食示范街区,依托特色餐饮、美食名吃等餐饮集中区域,布局彰显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提升品质的休闲餐饮文化,构筑多元化饮食消费结构。适当引导品牌餐饮企业适时延长夜晚营业时间,做大餐饮市场夜间消费规模。
(三)以文化、旅游、体育为载体,扩展全市夜经济发展新内涵
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和夜场旅游潜能,支持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服务机构延时开放,设计精品夜游线路。鼓励企业开展音乐节、帐篷节等夜间消夏避暑活动。同时,积极培育“网红直播”等新型娱乐消费模式,丰富夜间文化演艺活动品类和场次。为夜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学习借鉴《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等山水实景夜间歌舞产品,突出吉林的历史和文化,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精心打造一台标志性的本土歌舞节目,使之成为城市夜间文化的金字招牌和最大亮点。鼓励夜间开放运动场馆、博物馆、图书馆、书画市场等场馆,支持特定开放运动场所新设篮球架、新建乒乓球台等运动设施。推动四季越野滑雪场加快完善设施功能,并积极开展夜间体验服务项目。利用体育场馆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激发全民运动活力,提升全民健康指数,促进夜间体育消费。
(四)加强夜经济政策资金扶持。
对商贸企业延时营业、博物场馆延时开放、影院增设夜场、购置运动设施等相关“夜经济”试点内容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对影响力大,示范带动效果好的旅游节庆活动、文体演出或赛事活动、地域文创产品或品牌产品展销活动等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对为“夜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公交、自来水、电力、安保等行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
(五)加强夜经济舆论引导。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和平台,广泛开展夜间经济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夜间消费资讯服务。依托文化资源,针对夜文化消费特点,创排体现本土特色、富有时代感、大众化的演艺精品。改变群众对夜间活动的偏见,培育群众夜间文化消费习惯,营造健康的夜间文化消费氛围。
文档为doc格式